在潮州饶平柘林湾海域投查查配资平台,漂浮着崭新的方格新型塑胶网箱,这些边长5米的正方形网格是饶平县近浅海传统渔排“木改塑”示范项目建设的成果,将有效解决近浅海传统木质渔排“易损坏、污染大、养殖效益低”等问题。
饶平县近浅海传统渔排“木改塑”示范项目建设的新型塑胶网箱
而在无人机的视角下,远处一口口巨大的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星罗棋布,这些周长63米的重力式深水网箱,圈养着数以万计的海鮸鱼、云龙斑鱼、甘鱼等鱼类。像这样的深水塑胶网箱,饶平县已在海上投放了317口,投放各类鱼苗420万尾,预计年产值达6.5亿元。一口口网箱犹如谷满仓满的“海上粮仓”,成为潮州“向海洋要经济”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在广东“百千万工程”的壮阔蓝图上,饶平县通过“科技赋能、生态优先、全链融合”的创新实践,在海水育苗、网箱养殖、临港产业等方面持续发力,向海而兴、掘金深蓝,将蔚蓝海域转化为丰饶的“蓝色粮仓”,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技赋能,锻造海洋种业“中国芯”
饶平县地处广东“东大门”,拥有53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公里海岸线,是广东省最适合海水育苗的海湾之一,拥有“全国渔业百强县”“中国海鮸之乡”等名片。聚焦水产种业这一“国之重器”,饶平县成功创建省级首个花鲈良种场,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为突破育种技术,改变广东花鲈鱼苗长期以来依赖省外供给这一局面,饶平主动谋划建设总投资8000万元的万佳省级花鲈良种场项目,试点开展花鲈鱼苗育种,联合中山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培育出生长速度提升18.2%的“南饶1号”花鲈新品系,成功研发全国首个花鲈40K液相育种芯片“海鲈1号”,苗种成活率突破性提升21.6%。
走进饶平县万佳省级花鲈良种场,清澈的池水中,鱼苗肆意游动,科研人员正手持检测仪记录花鲈亲本的生长数据。这里已建成产学研中心、苗种检疫中心等五大功能板块,累计产出花鲈鱼苗8000万尾填补省内空白。“潮州饶平花鲈鱼种苗培育填补省内空白”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饶平县万佳省级花鲈良种场种苗培育车间
此外,饶平县还大力发展既有的虾苗、鲍鱼苗、牡蛎苗等传统育苗产业,引进海大集团、汕头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佛山大学等企业及科研院校进行合作,不断提升育苗科技含量,全县200多家虾苗育苗养殖场年产值达4.77亿元,100多家鲍鱼苗养殖场年产值达6亿元,虾苗、鲍鱼苗、牡蛎苗除本地自用外,分别销往福建、浙江、山东等地。
生态优先,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
饶平县坚持规划先行,制订《潮州市饶平县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23-2025年)》,编制《饶平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腾出近岸浅水养殖用海空间约20万亩。
针对近海传统木质渔排数量多、养殖效率低等问题,饶平县按照“疏近用远、优近拓远”原则,制定《饶平县“木改塑”禁(限)养殖区域木质渔排清理整治行动方案》,分期分批对全县5.9万格传统木质渔排进行拆除、改造,逐步将近浅海传统木质渔排清退出“历史舞台”。
立足“近浅海做减量、中深海做增量”的发展思路,饶平县全面规划释放中深海养殖潜能,采取“政府+国资平台+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动员深海网箱养殖企业返乡投资,并通过金融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产业。截至目前,520口重力式深水网箱全面投产,已投放鱼苗近500万尾,预计产值近7亿元。
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
产业融合,激活蓝色经济新动能
近年来,饶平县依托区域鮸鱼、对虾、罗非鱼、鳗鱼、牡蛎等优势水产品,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品预制菜产业,不断延长食品工业产业链,通过“接二连三”发展模式,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
当前,饶平县积极推进总投资2.12亿元的预制菜省级现代产业园建设,培育万佳、健源、宇祥等一批预制菜产业龙头,支持企业应用牡蛎肽生物酶解等技术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支持海润等水产企业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冷链仓储物流等产业,推动“饶字号”水产品走向世界。
同时,为抢抓旅游市场持续畅旺的机遇,饶平县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打造滨海精品旅游路线,探索开发海上游艇游乐、生态观光等娱乐休闲项目,推动西澳岛风景区成功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着力打造滨海旅游新目的地,激发“蓝色经济”新经济动能。
从千年渔港到现代牧场,饶平人以敢闯深蓝的魄力,将“靠海吃海”的传统智慧升华为“科技兴海”的现代示范样本,更让“饶平鱼”游向世界餐桌。
撰文:许东宜
来源:南方农村报投查查配资平台
鑫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