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服务是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投查查配资平台。
近年来,蕉岭县围绕群众就医需求,从多维度发力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构建“2+9+99”医共体模式,织密县镇村三级医疗网,让双向转诊更顺畅;升级软硬件设施,打造急诊急救与临床服务中心,筑牢县域医疗硬支撑;发力智慧医疗,搭建远程会诊平台、建设智慧平台,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深化人才建设,借外力、强内功,培育“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一系列举措落地,切实提升了县域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蕉岭县人民医院是蕉岭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省级试点的有机组成部分。汪敬淼摄
医共体建设
织密县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
“多亏县人民医院和蕉城镇卫生院的医疗专业能力和高效协作,我的病才得到了及时的医治!”记者在蕉城镇卫生院住院病房见到了即将康复出院的患者李伯。原来,他近期因身体不适,听闻镇卫生院的人民医院医共体联合门诊有专家在坐诊,便前去就医。后因病情恶化,被转至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治疗。现病情稳定后,又转回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转诊期间不用重复检查,总院、分院结果互认。这是给患者以及家属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患者李伯的家属告诉记者。
如今,蕉岭全县已经建立起了“2+9+99”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模式(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为“龙头”,8家乡镇卫生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桥梁”,99家村卫生站为“网底”)的架构与运行机制。
蕉城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蕉城分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陈仕荣表示,对于基层卫生院来说,医共体带来的实惠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推动双向转诊更顺畅,依托转诊服务中心上转下转都有‘绿色通道’,让群众享受到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同时,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让群众负担变轻了。而且,推动专家常驻家门口,让基层卫生院诊疗能力更强了。”
早在2023年,全县两家医共体总院就已建立转诊服务中心。今年按照省要求将转诊服务中心改设为转诊及连续性服务中心,9家基层分院也初步设立转诊与连续性服务管理办公室。今年以来,两家医共体内共上转、下转患者1755人次,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逐步形成分级诊疗“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
在技术和人员下沉方面,今年以来,两家总院持续深化与基层分院的技术协作,通过与分院开展专科共建、专科联合门诊等方式落实帮扶。今年以来,两家总院累计派出专家494人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专家服务。
蕉岭探索“医生+先生”“手术+技术”“支持+支撑”的医疗模式 受访者供图
软硬件提升
筑牢县域医疗服务“硬支撑”
在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56岁的黄先生因突发胸痛被送进医院,被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该院内一科副主任徐悦和回想起当时的救治场景,分秒必争、环环相扣、惊心动魄的过程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当时我们征得家属同意手术后,立即启动院内胸痛绿色通道,激活导管室,争分夺秒行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左主干闭塞,病情非常凶险。术中患者不断出现病情变化,心内科团队针对症状迅速进行精准抢救,以最短时间开通血管并植入支架,最后顺利完成手术,患者病情转危为安,经术后严密监护,康复出院。”徐悦和说。
该院自2022年1月开展心脏介入以来,每年超过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这里重获新生,累计完成介入手术近千例,填补了县域该技术的空白。为了更好地提升服务能力,该院创建了胸痛中心,建立24小时待命的急诊PCI团队,确保任何时候都能快速响应。今年4月,胸痛中心顺利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标志着其救治水平迈上新台阶。
“我们在加速推进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的同时,协同发展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设。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标准,医院现在已达到三级医疗服务能力的水平。”蕉岭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党委书记林幸介绍,急诊急救五大中心方面,胸痛中心已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创伤中心已通过广东省创伤中心建设单位评审,卒中中心通过广东省二级医院卒中中心评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多年高效运行,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有效提升。临床五大中心建设已按计划完成重症监护、微创介入中心县级评定,麻醉疼痛、慢病管理中心正在启动建设,血液透析中心已完成扩建,推动县域医疗服务“全链条”升级。
蕉岭县全民医疗卫生健康智慧平台稳定运行,让群众就医更便捷。 丘林强摄
智慧医疗
数字赋能让就医更便捷
在夯实医疗硬件升级的基础上,县人民医院进一步聚焦智慧医疗软件升级,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奔波,为更多疑难重症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方案。
9月2日,一场连接省城顶尖医疗力量与粤东基层县级医院的多学科远程会诊在县人民医院顺利举行,涵盖消化内科、中医科、精神心理科、影像中心等领域的多位国内知名专家教授、资深专家组成“云端智囊团”,对该院提供的病情复杂、诊断疑难的病例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通过实时共享病历资料、影像数据及检验结果,共同制定科学、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我们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梅州市人民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南方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已搭建远程会诊平台,与医共体分院实现三方的实时会诊,常态化开展远程会诊、远程教学等医疗帮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蕉岭县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赖志坚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为强化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弥补蕉岭县现有短板与不足,提升县域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构建上下联通、信息共享的数字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县域内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总投资1.27亿元的蕉岭县全民医疗卫生健康智慧平台项目于2022年正式立项,并于2024年底启动建设,截至目前,项目整体建设进度已过50%。
蕉岭县人民医院作为全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省级试点的有机组成部分,平台建设的软硬件部署与基础设施基本完成,主数据中心云资源、人民医院远程教育中心、人民医院HIS等28个软件已上线,项目主要硬件设备也已完成安装部署。蕉岭县人民医院的新系统已于今年7月5日成功切换,并已稳定运行两个多月。
通过硬件优化升级,系统响应速度得到提升,安全防护能力进一步增强,医护人员可以更流畅、更便捷地使用新的业务系统,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软件升级后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为跨机构协作奠定信息化系统基础,后续可支撑分级诊疗与临床研究等,推动医院向智慧化服务、精细化、规范化管理迈进,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顺畅的诊疗体验。
蕉岭县不断提升医疗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 丘林强摄
人才建设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
“我跟着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张颖主任学习,每周六通过线上课程学习前沿技术、解读新指南,还参与疑难病例讨论,这让我的理论知识更扎实。下个月我将到现场跟班学习。”蕉岭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黄燕媚说,去年她已跟班学习半年,在导师指导下,此前不够拿手的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如今已能熟练开展,实现切口美观、患者住院时间缩短、伤口恢复加快的良好效果。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蕉岭县在统筹医疗资源布局、加强“精准输血”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医疗卫生人才“自主造血”,通过多维度帮扶与培育,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黄燕媚正是蕉岭县培育医疗人才落地见效的受益者。为进一步扩大培育成效,让更多本土医疗人才受益,该县积极向上借势借力,充分依托校地共建、合作帮扶,探索“医生+先生”“手术+技术”“支持+支撑”的蕉岭模式,强化县级医疗能力建设。截至目前,该县9批次21人次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吸引省市三甲医院109名专家常驻、202名专家柔性帮扶。
不仅如此,今年4月,该县启动广东医科大学—蕉岭县“校地共建”“县域信任—价值医疗体系和健康服务模式改革”“寿乡名医培育行动”项目,从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2家卫生院遴选18名符合条件的临床一线医生作为培育对象,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心遴选18名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学科主任或学科骨干担任导师团队的领衔人,量身定制“1对1”导师制培养体系培养8名“寿乡名医”、10名“蕉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提升县域医疗技术水平,夯实县域信任医疗基础。
鑫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